新闻动态
快捷通道
 
  • 欢迎访问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烈士陵园
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新闻动态 >新闻中心
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访塘沽籍烈士付平山遗孀于燕平
作者:admin     点击数:1336     更新时间:2020/08/20

于燕平女士在谈及已牺牲的丈夫时仍激动不已

  2010年3月23日上午10点,塘沽99位烈士的骨灰在塘沽烈士陵园下葬,付平山烈士便是其中之一,他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如此年轻就英勇为国捐躯,洒血战场,那么他的家属如今生活得怎样呢?为此本报记者赶赴定州,对付平山烈士遗孀于燕平进行了采访。

  定州,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。定州塔,矗立在城市的中央,透着整个城市的古典气息。这是一座位于保定以南的县级市。付平山的妻子于燕平就生活在这座城市。

  她是武警8640部队医院的一名军医,是治疗面瘫的专家。在这座城市里,于燕平过着忙碌而平静的生活。大部分时间,于燕平全部倾注到了她的病人身上。

  “别担心。最近我看一部韩剧,里面说治疗面瘫得3个月。其实咱们20天就能好。”于燕平宽慰着病人。“还是有点担心,好不了可怎么办呀?”病人还是有些担心。“没事的,我治这个病已经30多年了。”当记者来到于燕平办公室时,恰巧碰到她正在给病人看病。

  当和记者谈及付平山烈士时,于燕平的眼睛红了。1987年,付平山在赴滇对越作战中英勇牺牲时,于燕平仅30岁,女儿付丽不满3岁,年届70岁的婆婆瘫痪在床。“真的挺难的,但是也扛过来了。”20多年过去了,于燕平依然非常思念付平山。付平山牺牲后,于燕平没有再组家庭。“退休了,我选择回天津。我想离他更近一些。”

  永生难忘

  车站军礼告别

  “上战场前,我去火车站送他。他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”于燕平说,多年来,她将这一场景铭记在了心头。“我也向他敬了一个军礼。当时我是百种滋味在心头呀!每当回想起这个场景,我还是那样心情复杂。”想想那应该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瞬间。于燕平不愿意过多地回忆,因为采访过程中每次提及付平山烈士,她的眼里都会泛起点点泪光。

  付平山的战友记录下了这个瞬间:“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下午,在河北完县车站小小的站台上,参战的队伍就要出发了。军、师、团各级领导都来为赴疆战士送行,当然也有几位是军人的妻子。下午一点多,全体人员都登车了,大家簇拥着站立在火车车厢的门口,等待与送行领导的话别。这时,付平山与妻子话别完毕也要登车,就在他准备转身的一刹那,忽然迅速举起手来,端端正正地给妻子敬了一个军礼。带着几分羞涩的妻子凭着军人特有的机灵和敏锐,在反应过来的那一刻,迅速回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所有在场的人们都肃然了。”

  坚强面对

  二十三年如一日

  三口之家的顶梁柱突然塌了!付平山牺牲后,付平山的哥嫂们都对于燕平说:“让我们来照顾你们娘俩吧!”孩子姥姥也想把于燕平年幼的女儿付丽接过去生活,减轻于燕平的生活负担。但是于燕平拒绝了。“他走了以后,我更不能让孩子离开我了!”于燕平坚定地说。

  一个弱女人带着个年弱的孩子,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。别人总对她说:“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!”但二十多年来,于燕平总是很坦然地答道:“也没觉得有多累。”

  当时,于燕平每月的工资是90元,除了女儿和自己的生活开支外,每月还要给卧病在床的婆婆赡养费。“虽然付平山牺牲了,但他的母亲我应该继续赡养。”每逢春节,家里人都叫于燕平回天津过年,但由于工作繁忙,加班成了家常便饭。说到自己的婆婆家,于燕平感恩地说:“二十三年了,我们从没断过联系!现在我总告诉自己的女儿‘要嫁人要找像奶奶这样的婆家’!”

  最大的安慰

  女儿的懂事和能干

  “女儿在很小的时候,就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父亲。”于燕平介绍说。“孩子一直也没有问过我。直到上初中时,需要填表,我说如实写吧,‘烈士’。”

  “他出事后,我怕给孩子造成打击,始终没跟她说爸爸牺牲的事,但这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懂事,她好像一直都知道。”于燕平说起自己的女儿,眉宇间透着自豪,“她的性格像个男孩子,总是喜欢‘路见不平、拔刀相助’,虽然在家不干活,但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强,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也都很好。”说着,于燕平开心地笑了。

  于燕平自己带着孩子,大部分时间又放在工作上,付丽很小就懂得了照顾妈妈。年轻时,于燕平身体不好,患有风湿病,严重时3个月拿不了刀,还有头疼病。付丽在读小学六年级时,有一天她回家看见妈妈头疼病又犯了,正躺在床上休息,付丽来到妈妈床前说:“您别动了。”“那你吃什么啊?家里只有馒头了。”于燕平担心地说。付丽想了一下说:“您甭管了,咱家院里不种黄瓜了吗?”

  不等于燕平说话,付丽就跑到后院摘了黄瓜,“我躺在屋里就听见厨房响起了拍黄瓜的声音。过了没一会,她就把拌黄瓜和馒头端来了。我一看,那黄瓜里有酱油、醋、香油、盐,倒了很多调味料。”于燕平说起往事,好像发生在昨天一般。

  于燕平接着说:“有一回丽丽回家问我怎么填入党表,我不太相信。但丽丽真的很快就入党了。她现在也在医院工作,工作的劲头很像我。我有时给她打电话问怎么还不回家,她急急地说‘妈,您等会,我正打病例呢’。”

  尽孝赡养

  瘫痪婆婆八年不知情

  付平山牺牲之后,于燕平不愿让婆婆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。“我每个月都会以付平山的名义,给婆婆写信。”与此同时,于燕平还和付平山在世时一样,每个月都会给婆婆寄钱。“虽然那时津贴非常微薄,但是我觉得这是替付平山尽孝。”

  时间一久,婆婆自然就会心生怀疑。“我总是编出一系列理由,比如说,出国训练、开会之类。”于燕平说。“最为紧急的一次是,婆婆将我和其他人都赶出屋子,单独询问女儿情况。还好,女儿虽小,但还是没有泄露真情。从此,婆婆再也没有怀疑过。”

  这个谎言持续了8年之久。婆婆过世时,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先于她离开了这世界。

  病人的天使

  苦心钻研创疗法

  除了孩子外,事业成了于燕平走到今天的另一大支柱。于燕平说:“孩子很懂事,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。孩子小的时候,我经常晚上哄她睡觉后,夜里二三点钟再写论文、复习功课,早晨再睡会,然后接着去上班。”

  “如果没有病人,如果没有这份事业,我也很难坚持下来。”于燕平说。

  “患这个病的人,其心理负担堪比癌症患者。这个病毕竟表现在脸上。我必须用乐观的情绪来影响病人。对病人说话的时间要比治疗时间长。”于燕平笑着对记者说。30多年来,经她治愈的面瘫患者达6万多人,她带出的弟子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和全军部队,创造的割敷疗法推广到全国各地。

  如今,于燕平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,但因为在医术上的权威性,更因为部队和病人的需要,她依然奋战在工作一线。不仅如此,为了减轻病人治疗时的痛苦,她多次在自己的脸部实验,摸索总结出“选穴准、动作轻、刀法快”割敷疗法,获全军科技二等奖。

  精神永存

  退休回天津陪老伴

  付平山烈士为国捐躯,他的革命精神却没有就此消失。他的妻子,他的女儿,延续了付平山的军人血统,延续了付平山的军人精神。于燕平,作为一名军人,她尽忠职守几十年;作为一位母亲,她劳苦育儿二十多个春秋。

  要退休了,也到享享清福的时候了,她想回家,想回天津,想回到丈夫付平山的身边。